未分類

《美國女孩》叛逆小女孩的自我療癒與和解

芳儀和妹妹芳安、媽媽從小在美國長大,爸爸在大陸出差賺錢,供他們美國生活。媽媽罹癌要回台治療,把芳儀芳安一起帶回來,爸爸也從大陸回來幫忙,分離的一家人,回到離家多年的小公寓。面對媽媽的病情、對美國好友的思念、生活課業的不適應,芳儀變得越來越叛逆,母女衝突越來越劇烈。

美國女孩》是阮鳳儀導演的第一部長片,說的是她自己的故事:她從小在美國長大,因為媽媽罹癌回台灣,碰上SARS疫情,叛逆的她,母女衝突越演越烈。和電影不同的是,年少的她,和母親沒有和解。直到多年後,重新審視當年,才找到自己真正想說的話。透過《美國女孩》,阮鳳儀和母親,也和自己和解。

「I Hate You Mom」「妳想死就死啊!」這是芳儀的怒吼。老師看出了芳儀的心思,鼓勵她去參加國語演講比賽,說出她真正想說的話。課業受挫的芳儀難得有機會表現,準備許久,比賽當天,卻又因妹妹肺炎隔離全被打亂。全家一起經歷衝擊後,芳儀才找出自己真正想說的話。

《美國女孩》和《瀑布》兩部電影,有許多相似之處。同樣以疫情為背景,同樣用溫柔的敘事,描寫家庭內細微的母女關係。《瀑布》導演鍾孟宏擅長描寫家庭內細微的情感矛盾與糾結,《美國女孩》是阮鳳儀第一部長片。兩部片的母女,都一起入圍同一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。

《美國女孩》是一部自我和解的電影,調性非常真誠溫柔。沒有過於戲劇化的橋段,張力自然呈現在母女關係中。阮鳳儀透過芳儀,重新審視當年叛逆小女生面對的人生困境,也寫出面對罹癌恐懼、家庭經濟壓力、SARS疫情和叛逆的女兒,母親的心力交悴。這是阮鳳儀給自己的情書,也是給媽媽的情書。

留下一個回覆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